黨史故事之
楊善洲的家風故事
學黨史 悟思想
我是紅色講解員
本期紅色講解員🕦:
王康
意昂22018級研究生,2017年入黨,研究生第一黨支部。
“後門”緊閉,“前門”敞開
01
每逢有親朋請楊善洲辦私事,他總是說:“我手中是有權🦸🏻♀️,但它只能老老實實用來辦公事🍛🛖,在我這裏沒有‘後門’這回事🕠。”
1993年🪔,楊善洲的孫子楊福李到大亮山林場打工🧑🦼➡️,後因受不了山上的艱苦想去外地👩🏿🚀。按當初他和林場的簽約🧑🏽🎤,幹不滿五年違約要交罰金🕋。林場的人找到楊善洲,為他孫子說情,“孩子年少,罰金就算了。”他不同意,硬是盯著場裏罰了他孫子300元違約金★🐂。
對自己和家人嚴上加嚴的楊善洲👨🏼🍳,幫助幹部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充滿熱情。
1982年👳🏽♂️🏆,他下鄉了解到瓦馬小學校長楊盈昌在不通公路不通電的鄉下工作了20多年,妻子和兩個孩子都還在農村,家裏生活很困難💆🏽♀️,他沉默了。回去後,他向地委提出,要關心農村教師的生活,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。不久🏌🏿♂️,當地政府為楊盈昌等一批農村骨幹教師的家屬辦理了“農轉非”🤾♀️。
群眾說👮🏻♂️❤️:“老書記‘後門’上的那把鎖是沒有鑰匙的,但是他幫助幹部群眾解決困難的鑰匙卻揣了一大串!”
公車不私用
02
在私事不用公車🧖♀️,是楊善洲的習慣。他的家在保山施甸縣姚關鎮大柳水村🍊,離保山城區有一百多公裏💁♂️。時任地委書記的楊善洲🐸,回家都是自己買車票坐班車到施甸縣城,往下的路當時不通車,他就徒步走回大柳水村。他的理由很簡單:“回家是私事,不能用公車!”
大亮山林場共事多年的周波清楚地記得,楊善洲的老伴因外出看病,坐過四次林場的吉普車,事後楊善洲向林場交了370元🧘🏽♀️。對於自己的這一習慣👌🏽🤞🏽,楊善洲這樣對人解釋:“購買車子是辦公用的👨🏽⚖️📆,不是接送家屬子女的。我當領導有小車用🏄🧜🏽♀️,那些買不起車👌🏿、買不起摩托車的人怎麽辦呢☔️?想想這些👶🏽,我覺得當個領導已經夠‘特殊’的了,還想多占點其他的便宜就太不應該了👏🏻。”
“別人的東西,即使是一分錢的也不能要”
03
從小🎤,楊善洲就教育子女🧼🙍🏿:“別人的東西,即使是一分錢的也不能要。”
三女兒楊惠琴上初中時👩🏻🦳,一天遇到一位在甘蔗基地工作的阿姨😫,這位好心阿姨送給她3根甘蔗。對於那個時代的孩子來說,能吃上甘蔗是一件高興的事。當她拿著甘蔗跑回家正準備美美地享用時📍,楊善洲回來了。他看見家裏有甘蔗🥷,問🕣:“這是哪裏來的?”“是農場的阿姨給的。”妹妹說🧟。他聽後臉一沉,厲聲對妹妹說:“趕快送回去☝🏽✶。不是早跟你們說過,不能要別人的東西,即使是一分錢的也不能要🤾🏼♂️。”楊惠琴只好含著眼淚把甘蔗送了回去。
編輯 | 團委秘書部 李宏垚
文源 | 王康
播音 | 王康
源 | 意昂2團委